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新澳金龙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老茶馆 > 正文

老茶馆

于碎片浪潮中锚定深度思考

文章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徐欢 图片:视觉中国 校对:许苏润 审核:王毅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2日 点击数:
图片 视觉中国 校对 许苏润
审核 王毅 终审

这是一个信息奔涌的时代,数据的洪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裹挟走我们的注意力。指尖滑动间,万象更迭。我们沉醉于即时满足的快乐,却在无尽的滑动与点击中,不知不觉地将认知的深度让位于无垠的信息碎片。当“碎片化”成为生存的常态,如何在奔腾的浪潮中为思想抛下坚定的锚,重拾深度思考这一人类珍贵的能力,便成为时代赋予每个思考者的迫切课题。

深度思考是对事物本质的叩问。它要求思维的持续投入、注意力的高度凝聚,以及对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非凡忍耐。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正是深度思考催生了哲学的启示与科学的洞察——亚里士多德在漫步中沉思万物之理,张衡于静夜仰观宇宙之妙,无疑是以专注之心叩问永恒之谜。乃至近代,康德恪守规律生活,在思想的深海中潜游,终开创哲学革命;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以生命熔铸《红楼梦》的浩大与精微。这些璀璨的精神之花,皆植根于深度思考的沃土。

然而,碎片化浪潮正在悄然侵蚀这一沃土。其最大隐患,并非信息过载本身,而在于它对我们认知习惯与思维结构的重塑。一条15秒的新闻片段往往只呈现事件结果,省略前因后果;一篇“干货文”提炼的“核心观点”,剥离了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链条。长期接受这类信息,会导致思维“短视化”——习惯用情绪判断取代理性推演。正如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警示,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重塑思维环境的强大力量。碎片化信息作为一种技术环境,正以其“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我们的思维推向“浅化”的窘境。我们似乎无所不知,却又难以真正洞悉一事;我们忙于表达,却常常疏于沉思。这不仅是时间的碎片化,更是意义与理解的碎片化。

面对这片看似无垠的浅滩,我们必须主动构筑防波堤,锚定深度思考。首要之举,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深度思考并非奢侈的精神装饰,而是个体在纷繁的信息世界中保持清明判断、实现真正成长的必需品。在践行深度思考的过程中,我们需一套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其一,在于有意识地管理注意力,进行必要的“信息隔离”。这要求我们通过数字断食、设定无干扰的“深度工作”时段、过滤冗余信息源等方式,主动减少碎片信息的干扰,为沉思预留空间。同时这也需要勇气对冗余信息说“不”,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告诫,须警惕那些只提供表象而非真理的“影子制造者”。其二,我们必须致力于构建知识体系,对抗信息的无序流淌。通过主题式阅读、系统化学习以及费曼学习法等,将离散、碎片的知识点串联成网,锻炼批判性思维,从而实现从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向知识的建构者的跨越。最后,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体悟思考的深度。正如亚里士多德践行“沉思的生活”所启示,真正的思考需与实践交融。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作是思想的淬炼场。将飘忽不定的灵感、模糊的见解通过可视化的文字呈现,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与梳理。

站在信息时代的十字路口,我们既不必全盘否定碎片化信息的价值——它确实能高效传递基础知识和即时资讯,也不能放弃深度思考的阵地。当我们学会在信息海洋中抛下思考的锚点,用系统思维抵御碎片冲击,用批判精神审视信息价值,就能在喧嚣的时代中守住认知的疆界。毕竟,人类文明的每一次突破,都始于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深度思考者——他们于碎片中见整体,于表象中探本质,最终在时代的浪潮中,为文明锚定了前行的方向。(编辑/李兴华)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