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催生互联网浪潮,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短视频、短资讯等碎片化信息。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也生活在一个由信息碎片编织的甜蜜茧房里,却面临丧失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风险。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海量碎片化信息常以单一情绪化路径将瓦解独立思考的根基。一方面,当我们习惯在短视频平台用15秒就了解15分钟的信息,信息获取变得无比“快”;另一方面,在没有经历自己深度思考的基础上,我们也很容易人云亦云,被各大“营销号”牵着鼻子走,也就是思维上的“慢”。正如《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人类的思考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当我们习惯使用系统一进行主观高效的快思考而忽略系统二慢思考时,虽然节省脑力却拉高判断错误率,削弱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
算法茧房屏蔽了人类完整的视野,大数据营造了你专属的乌托邦。曾经有一个有趣的观点:“互联网正在挑拨人们之间的关系”。即人们由于年龄层、性别、社会角色等的不同,而在网上所刷到的内容也都是不一样的。例如学生与家长的对立,大数据将“东亚小孩原生家庭的痛”推送给了孩子,将“小孩不懂得感恩父母”推送给了家长,两个群体就这样被隐形对立,矛盾也越来越深。正如叔本华所言:“人们总是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殊不知,我们的每一次点赞、评论、转发、搜索、停留等,都是在持续强化信息投喂,屏蔽异质声音。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唯有跳出大数据给我们量身定制的陷阱,才能重拾理性辩证思维与多元视角。强势的大数据并非洪水猛兽,从一体两面性来看:碎片化的信息虽然降低了人们深度思考的能力,但是它能降低认知门槛,实现“轻量启蒙”,以低时间精力成本帮大众入门陌生领域,有利于大众科普;还能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让人在学习工作之余适度放松,增长见识;也能解决即时需求,满足用户“短平快” 需求,提升效率;最后能快速传播热点、政策等核心信息,帮大众打破信息差。网络媒体是连接世界各地最快的“交通工具”,碎片化信息让我们跳出地理局限,加强与世界的连结,做到“处一室而观四海,居斗室而晓八方”。
当以主导权统领碎片化信息,不做任其摆布的附庸。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持续的学习和输入必不可少。我们每天除了学习和工作,还会因为各种网络信息消耗自己的精力,我们的能量不断被输出。有如最近抖音主播许锴蓥考取复旦大学研究生一事,虽然她的职业注定她每天身处碎片化信息漩涡的中心,但就像她在采访中说的“靠滤镜和美颜走不远,所以我一直觉得学习和输入是很重要的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次,多进行深度思考。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我们要学会辨析是非,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不被负面影响牵着鼻子走。最后,提高行动力与专注力。人们最大的焦虑往往来源于要去做而还未做的事。与其让别人的言论影响自己的心情,不如活在当下,用行动去证明一切。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就不会再沉迷网络的言论,踯躅不前,妄自菲薄。
信息的碎片本身无对错,关键在于我们是被它编织的甜蜜茧房困住,还是借它搭建认知的桥梁。愿我们都能做碎片信息的“驾驭者”:以独立思考为灯,照亮被算法陷阱遮蔽的多元视角;以深度沉淀为帆,在信息洪流中驶向更辽阔的认知彼岸,不做随波逐流的“矮人”,只做清醒掌舵的 “行者”。(编辑/马海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