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新澳金龙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校要闻 > 正文

学校要闻

【喜迎党代会】科创聚力 蓄积发展新动能

文章来源:科研处、宣传部 作者:科研处 校对:秦崭崭 审核:李树玲 终审:纪明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7日 点击数:
图片 校对 秦崭崭
审核 李树玲 终审 纪明

学校上次党代会以来,科研处围绕建设区域特色鲜明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任务,深入贯彻科研兴校战略,以博士点建设为契机,以科研转化为引领,以制度建设为驱动,以平台建设为支撑,以智库建设为依托,以政产学研融合为突破,以项目推进为抓手,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不断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高科研创新和转化能力,推动学校在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方面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平台建设传佳绩,学科进展立新功

科研平台建设不仅关系学校研究实力的提升,更关系学校教师发展、人才培养的成效。自上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得到进一步夯实: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16个,“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评估并获“良好”等级。广西人机交互与智能决策重点实验室和广西信息功能材料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厅认定,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4个。2023-2024年新增广西壮族自治区光伏材料技术创新工程研究中心和北部湾多圈层智能监测与数值预测技术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工程研究中心。2024年,我校牵头建设的广西金钟山站(森林)、参与建设的广西南宁站(农田)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2025年,我校申报的“广西环境与地理科学发展科技智库”成功入选科技厅2025年广西科技智库认定名单,标志着我校在服务广西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潜心探索闯新路,科研成果攀高峰

上次党代会以来,全体教职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科研一线潜心钻研,勇于探索,佳绩频传。学校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其中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二、三等奖各1项,为广西高校首次获得一等奖,创历史记录;省部级奖项126项,其中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101项,包括一等奖7项、二等奖16项,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奖15项,其中二等奖8项,三等奖7项。学校共获纵横向科研项目2033项,获国家级项目252项,省部级项目637项,全校教职工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1226篇,出版著作和教材265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37项,42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领导人批示。

守正创新担使命,团队建设结硕果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持续推动“人才强校”战略落地见效。重点遴选培育了八个高水平科研团队,聚焦高精尖领域与区域发展难题,产出一批代表性成果。

北部湾海洋信息团队研发的“广西智慧海洋牧场创新驱动服务平台”成功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科学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团队聚焦人机交互前沿,推动智能技术在文旅、物流、教育等领域转化应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依托国家级平台,整合资源探索理论与方法创新。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团队形成“一轴两翼”建设思路,彰显区域与民族特色。数学与应用数学团队依托全区唯一“应用数学”院士工作站,持续发力基础研究,成功获批广西应用数学中心。

人地系统耦合与统筹共治研究团队近三年获科研项目38项,总经费904.4万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6项;团队专著《喀斯特人地系统研究》荣获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实现广西高校历史性突破。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创新团队坚持基础与应用研究结合,近年来发表SCI论文122篇,获科技奖9项,承担各类项目68项,资助金额1187万元,有力支撑地方产业发展。旅游管理创新团队连续5年获国家级项目立项,出版专著7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在民族旅游与文化遗产领域形成系列创新成果。

服务地方劲头强,政产学研开新篇

学校充分发挥科研与人才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乡村振兴、电子信息、向海经济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依托国家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团队,深入全区30多个县(区)开展调研指导和干部培训,提交的咨询报告获自治区领导肯定。合作社孵化服务团队为120家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带动1.5万户脱贫户发展产业。农用地安全利用专家组协助来宾市完成实施方案与示范区建设,推动项目落地。村庄规划团队编制近百个村庄规划,形成“现状摸排-目标定位-产业提升-设施支撑”的系统路径。地理与海洋研究院“八桂学者”团队聚焦沙田柚品质改良,通过科研与新媒体结合,开展电商培训,助力农民增收近2000万元,形成可持续助农模式。

物理与电子学院电子信息团队在光通信领域取得突破,构建新型编解码系统与核心器件,获20多项知识产权,近三年新增销售额6447万元。计算机科研团队攻克高效能通信网络建设难题,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为企业减少基站建设400余座,降低能耗20%,近三年创经济效益9.59亿元。

海洋团队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承担国家级与横向课题近30项,开展海洋牧场监测、海域使用论证等服务。学校参与广西龙门大桥海域使用论证与海流模拟,为这一重大工程提供科学保障。通过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回望过往,科研创新成果丰硕、催人奋进;展望未来,科技赋能使命在肩、任重道远。站在党代会擘画的新起点上,科研战线将把过往成就化为前行动力,锚定创新方向不偏移、紧盯发展需求不放松,不断提升科研水平、转化科研成果,以高质量科研创新答卷,为学校事业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