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代码的调试,都是向未知世界发送的信号;每一次理论的突破,都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回响。”这不仅是他对科研生活的诗意描绘,更是其回顾硕士三年宝贵时光时内心最真切的感悟。这段旅程,他倾注了智慧与汗水,更收获了学术能力的跃升与科研视野的开拓。作为学院自2019年招生以来,首位以“申请-考核”制实现深造梦想的学子,他即将带着对通信工程前沿领域的无限热忱与扎实的研究基础,踏入太原科技大学,开启博士阶段的新征程。他就是我校物理与电子学院2022级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研究生史炳贤。
锚定方向:深耕科研沃土
2022年秋,史炳贤带着对信息技术和科研探索的浓厚兴趣踏入新澳金龙资料大全。入学后,他在导师韦耿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潜心研读文献,积极参与研讨,迅速将研究目光锁定在充满活力的计算机视觉领域。他说:“韦老师是我坚强的后盾,不仅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给予我充分的空间和关键的引导,在我遇到瓶颈时给予专业的指导和持续的鼓励,更在科研方法上为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第一次通过仿真验证了某个新型算法的性能优势时,那种创造的喜悦让我无比确信,这就是我要走的路。”他回忆道。
科研之路并非坦途。从理论模型构建、仿真平台搭建,到实验数据采集与分析,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实验室成为史炳贤的“第二个家”,代码与文献是忠实的伙伴。无数个深夜的调试、实验的反复、面对难题的冥思苦想,构成了他科研生活的常态。成功的喜悦固然珍贵,但那些“失败”的数据和“卡壳”的困境,反而成为他深入思考、磨砺韧性、最终实现突破的基石。正是在这反复的实践与探索中,他深化了专业理解,锤炼了独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厚积薄发:锤炼综合素养
史炳贤深知,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功底,更需广阔的视野和过硬的技术。
为紧跟国际前沿,史炳贤坚持研读高影响力的英文文献,在课题组研讨会上用英文汇报文献,锻炼表达与思辨能力。积极参与线上线下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交流环节大胆提问,与领域专家进行思想碰撞,不断夯实专业基础。
为支撑复杂研究,史炳贤系统掌握了MATLAB、Python、C++、TensorFlow等工具,在数据处理、算法仿真乃至硬件平台开发等多项技能上日益精进。“掌握这些工具不仅仅是学会语法,”他强调,“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设计哲学,能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选择最合适的工具链,并实现它们之间的协同。”
长时间的辛勤付出,使得史炳贤的专业理论基础、技术实践能力与国际视野同步提升。这种厚积薄发的综合素养,成为他应对复杂科研挑战、在联合培养中快速融入顶尖团队并在博士申请中脱颖而出的坚实底气。
知行合一:联合培养拓视野
研二至研三第一学期,史炳贤迎来了学术生涯的重要跃升。经导师推荐,他到华中科技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师从该校著名学者刘文予教授和王兴刚教授。刘教授高屋建瓴的学术洞察力和王教授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为史炳贤打开了全新的研究视野和思维方式。置身于华科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活跃的前沿研究环境,史炳贤得以近距离接触国际一流研究课题及成果,参与激烈的思想碰撞,并在刘文予和王兴刚两位导师的具体指导下,将研究方向聚焦于遥感变化检测这一前沿领域。
这段联合培养经历,显著提升了史炳贤的科研实战能力、前沿技术敏感度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水平,也让他深刻体验到高水平团队的协作模式与创新文化,为博士阶段的攀登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刘文予和王兴刚两位导师的悉心栽培,让我对前沿研究的把握和复杂问题的驾驭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史炳贤由衷地表示。
笃志前行:叩响博士之门
进入研二,攻读博士的目标便在史炳贤心中清晰锚定。在确保研究课题稳步推进的同时,他毅然投入博士申请的备战。这意味着在繁重的科研之外,还需倾注大量精力构思研究计划、联系意向导师、准备申请材料、复习专业知识。那段时光,时间被精确规划。实验室的灯光常亮至深夜,案头堆满书籍文献,屏幕上反复修改着研究计划。为了一个公式的严谨推导,一个思路的臻于完善,他精益求精。每当感到疲惫或迷茫,他都会与导师深入交流,获取宝贵指导和有益建议,然后重整旗鼓,再次投入战斗。“当在太原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中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沉甸甸的收获与难以言喻的喜悦”。史炳贤说,这不仅是对他过往三年拼搏的最高认可,更是学术生涯崭新篇章的开启。
作为学院首位通过“申请-考核”制成功直博的学子,史炳贤的求索之路,是师恩培育与个人奋斗交织的动人乐章,是坚持与热爱的最美交响,更是南宁师大学子勇攀学术高峰的生动写照。“硕士阶段的成长进步,离不开韦耿老师、刘文予老师和王兴刚老师三位恩师的倾心栽培。这段磨砺让我学会了在科研深海中自主航行,让我坚信目标明确、脚踏实地、永不言弃是指引抵达梦想彼岸的航标。博士录取不是终点,而是站在更高平台探索未知、追求卓越的新起点。”史炳贤如是总结这段难忘历程。
从绿意盎然的邕江之滨到历史厚重的汾河之畔,史炳贤即将带着在新澳金龙资料大全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对科研的无限热忱,奔赴太原科技大学,在信息与通信工程的广袤天地里,继续追寻他的学术理想。
